为了获得持续发展,
营销副总或决策者需要依次解决三个层次的
营销模式问题。如果想使“让平凡者成功”不只是一种愿望,就必须为能力平凡的员工创造做出业绩的条件。员工的能力问题,不论企业规模大小都存在,只不过在小企业直接表现为“能干的业务员太少”,在中等规模企业表现为“能干的
管理人员太少”,而在大企业表现为“组织僵化、效率低下、沟通困难”等,也就是说,能干的人很多但就是业绩平平。所以,对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,而要做深入分析。
一个企业想获得持续发展,从初创开始,在不同阶段需要解决的是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:
营销个体问题、
营销团队问题和
营销组织问题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企业在每个阶段的成就和
营销表现,取决于这些核心问题解决的程度;企业能否取得持续发展,员工能否有持续的出色表现,则取决于能否顺利地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。
中小企业:让普通
营销个体出业绩
营销个体主要涉及两个问题:一是素质和能力,二是稳定性。
对中小企业来说,一般不可能批量地招收高素质员工,因此很难从素质上着手解决
营销个体的问题;同时,中小企业也不可能招到足够多的能力较强的员工。这是中小企业与知名企业、大企业的本质区别。要解开这个“结”,关键是中小企业必须建立“有效提升素质一般员工的业务能力”的企业能力。
建立这种企业能力需三个前提:
第一,拥有相对成熟的
营销模式。对中小企业来说,仅仅依靠业务员个人能力,想取得整体业绩突破是十分困难甚至不可能的,只有解决了
营销模式问题,企业才能取得整体突破。
什么是
营销模式?它大致包括目标市场的选择标准,客户选择标准,具有市场推广空间和推广价值的基本产品组合,经过实践验证的、有效的市场推广方法,对经销商有影响力的业务政策等。有了相对成熟的
营销模式,企业才有可能有效扩大
营销团队,否则无论招多少人,他们都会因为出不了业绩而在短时间内主动或被迫离开企业。
理解上述观点需要先明确一个认识:对一般业务人员来说,到底是有了能力才做出业绩,还是做出了业绩才有能力?现实的情况是:因为做出了业绩,业务人员才具有能力和信心,而不是有了能力才做出业绩。一个没有
营销模式的企业,给业务员的只能是不知如何推广的产品和无尽的业绩压力。这要求业务员必须具有市场
策划能力和创业能力,但这种人很少。
第二,一个具有
营销策划能力与指导、培训能力的
营销副总。
营销模式不大可能照搬其他企业,必须根据市场提供的可能或机会,充分调动内部的
营销资源,
策划具有本企业特色的
营销模式,并且有能力帮助业务员运行这个模式。这项任务只能由企业的决策者或
营销副总承担。
一个企业想从小到大持续发展,考验的不是业务人员,而是企业的
营销副总或决策者。为了获得持续发展,
营销副总或决策者需要按顺序解决三个层次的
营销模式问题:
1.市场开发模式。更准确地说,是“单个市场开发
营销模式”,这是最基础的工作,过不了这一关,企业就不可能获得初步发展。
2.区域市场开发模式。这是在单个市场开发成功的基础上,使其稳定、上规模,并围绕已经成功的单个市场进行成片开发的能力。
许多企业有能力初步开发市场,却不能使其上规模;有些企业虽然能够继续推动市场增长,却没有能力围绕这些市场进行成片开发。这些情况都不足以推动企业持续发展。
从单个市场开发模式到区域市场开发模式,对企业提出两大挑战:一是如何促进单个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;二是如何围绕单个市场,在规划的区域内进行全面的市场开发。前者需要啃的“硬骨头”是如何赶上甚至超越市场主导
品牌;后者需要解决如何由“根据可能”有选择地开发市场,过渡到“根据需要”有针对性地开发市场。这两大挑战对企业的开发能力和
营销策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3.战略性区域市场开发模式。战略性区域市场与一般性区域市场的本质区别,是企业在区域市场内是否拥有竞争优势。能够建立竞争优势的区域市场,就是企业的战略性区域市场。战略性区域市场必须有
品牌和战略性产品支撑,也就是说,解决战略性区域市场开发
营销模式的关键,是解决
品牌建设模式和战略性产品推广模式这两大问题。
只要企业
营销副总或决策者能够分别解决这三个层次的
营销模式问题,就不用担心找不到能力相当的业务人员。
第三,产品创新能力。产品是“皮”,
营销技术是“毛”。一个适销对路的产品,本身就代表着策略。企业初创阶段
营销业绩不佳,更主要的原因是没有设计出合适的产品。那么,这个时期企业的产品决策,应该倾向于创新还是倾向于跟进呢?
从实质上说,创新更重要。中小企业如果在产品问题上不能取得突破,想获得业绩的突破几乎不可能。从形式上说,中小企业创新更可行的途径是“创造性模仿”。虽然大企业在产品创新的研发速度上也许会更快,但由于效率、惰性和市场范围广等原因,在推广速度上却可能会慢一些。通过“创造性模仿”和提高运作效率,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果。
许多中小企业业绩不佳,表面看是业务人员能力的问题,本质上却主要是产品没有特色、没有竞争力所致。为了找到问题的关键,我们有必要厘清下列问题:
是大企业业务人员的能力更强,还是中小企业业务人员的能力更强?当然是大企业。但是原因并不是大企业招到了能力更强的业务员,而是大企业为业务人员能力提升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和更宽松的空间。
是大企业更需要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有竞争力的策略,还是中小企业更需要?当然是中小企业。没有这些,中小企业永远不可能弥补与大企业业务能力的差距,也不会拥有提升业务人员能力的空间。区别仅仅是,大企业靠的是硬实力,中小企业靠的是软实力,即建立差异性优势,在点上获得突破。
上面所讲的这些思维方式,也许是许多中小企业的决策者无法接受的,但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发展实践表现出来的规律。接受它虽然痛苦,但却可以付出更少的代价,进步速度会更快。
相应的,中小企业在引进高级人才时,必须首先确认能否为引进的人才提供可执行的东西,或者引进的人才有没有能力执行企业需要他们实施的东西。其次,必须确认引进的人才能否帮助企业设计所需要的东西。最后,必须确认引进的人才是否有能力调理业务人员,换句话说,是否因为引进人员的存在,企业业务人员变得更加能干。
上述问题都解决了,中小企业将不再为缺乏能干的
营销个体而苦恼。
此外,对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,在初创时期不需要太多的外来培训。这个时期的培训必须由
营销副总和企业领导承担,即使要借助外力,也必须是基于企业
营销模式的顾问式培训,而不能是基于发展的素质培训。业务员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,而解决企业短期的业绩提升问题,只需要抓住执行要点并着力强化。
中等规模企业:建立目标责任体系
当
营销个体变得能干之后,并不代表企业就拥有了合格的
营销团队。从
营销个体到
营销团队,关键是要解决
管理层次的问题。
营销团队是否合格或者是否优秀,关键要看人才结构。只有拥有了合格的
营销管理骨干,
营销个体才能从一盘散沙上升为一个组织严密的
营销团队,才有可能号令严明、步调一致,才有可能形成分层次的责任体系。
企业达到中等规模以后,尽管
营销个体的能力依然十分重要,但决定企业
营销业绩的已经不再是
营销个体的能力,而是企业能否建立以各级主管为中心的目标责任体系。完成这个转变的关键是建立合格的
营销管理团队,这是继续“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”的前提。让平凡的
管理者带领平凡的业务员,“做出不平凡的业绩”是不可能的。
营销个体培养的结果是产生业务骨干,多数企业将业务骨干自然地升级为
营销主管,结果是具有不同特长的
营销人员“自然地”进入了
管理阶层,但问题是,培养业务骨干与培养
管理骨干是性质不同的两项工作。科特勒这样描述其区别:“
营销管理人员,首先是个专业经理,然后才具有某些专长。”也就是说,对
营销管理人员而言,最重要的是必须具备
管理素质和能力,然后才是业务能力。
从业务骨干到专业的
营销主管,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?
主观问题
1.
管理愿望。
管理愿望是
管理人员胜任
管理工作最基本的条件,所有成功的
管理者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去
管理和影响他人,并通过下级的努力与合作取得成果。许多主管恰恰在这里出了问题。
2.沟通意识。主管的另一个重要特性,是通过信件、交谈、演讲和讨论实施沟通的能力,这是一种理解、影响他人的能力。沟通要求清晰,但更重要的是要能产生共鸣。一个人在组织中得到提升时,首先就意味着沟通工作的增加。
3.正直和诚实。主管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讲信用,包括对金钱问题和对待他人的诚实、努力使上级持续得到信息、坚持实事求是、坚持个性,以及根据道德规范和标准行事。
4.勇于面对问题。这也是基层主管最容易出现的问题。主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发现、解决问题,并避免出现问题,只有勇于面对问题,主管才能走向成熟。不合格的主管往往是见了问题躲着走,而对那些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问题,则倾向于遮掩。
5.责任意识高于权力意识。许多刚上任的基层主管,往往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得到了什么,而忽视了应该承担什么,权力意识高于
管理意识。只有具有责任意识的人,才会感到自己是“痛苦难当的人”;而那些具有权力意识的人,极容易“不可一世”。
6.明知有害而不为。尽管我们不能保证自己的行为一定是有益的,但必须保证明知有害而不为,这是
管理人员的基本准则。
角色转换问题
1.学会站在组织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,而不是像一般成员那样对组织评头论足。
2.从发挥自己的能力完成目标,转换到发挥下属的能力完成目标。
3.从计划的执行者,转换到计划的
策划者。
4.从运用和建立个人影响力,转换到运用和建立组织影响力。
5.从接受
管理,转换到指导、培训、控制和评价下属。
从业务骨干到专业
营销主管,在技能上要重点解决规划能力、组织能力、控制能力、指导能力、处置能力和评价能力,这是企业在帮助主管完成意识和角色转变后,需要重点解决并系统提升的关键问题。
各级
营销主管是支撑大厦的支柱,他们若立不起来,业务团队越大,问题就越多。教育、培训、扶持、教练、淘汰是锤炼一个
营销管理团队必不可少的手段,只有当企业的着眼点从业务员身上转移到
营销管理人员身上时,才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。
大企业:从
营销团队上升为
营销组织
营销团队建设并不止于
营销个体提升和
管理团队建设,更加关键的是
营销组织问题。一个优秀的
营销团队只能解决一定时间内企业业绩做多大、效益有多好的问题,但决定企业能否持续发展、能够走多远的却是
营销组织。从
营销团队建设上升到
营销组织建设,中等规模企业就具备了向更大规模发展的可能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关注
营销个体建设、关注
营销团队建设和关注
营销组织建设,是企业三种境界的分水岭。
具体地说,
营销组织建设必须从下列问题着手:
1.企业战略。上升到组织角度思考团队建设时,着眼点就必须从单纯的业绩观念,上升到战略高度。
营销组织模式是为企业战略服务的,不同的战略需要不同的组织模式支持,比如是建立产品事业部,或是建立区域事业部,或是垂直一体化,直接受制于企业是选择多元化战略还是选择集中化战略。
2.企业文化。在
营销团队建设阶段,也许仅有目标就足以有效地统领和驾驭团队了,但上升到组织建设后,就必须考虑企业文化这个影响更加深远的手段,因为组织的灵魂就是文化。没有企业文化的支撑,仅靠
管理去实现一个庞大的企业体系的高效运行是不可想象的。
3.组织原则和流程。企业大了,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企业病。大企业病虽然不可避免,但却可以控制,而科学制定组织原则和流程,是防止和减轻大企业病最有效的手段。
4.
管理技能。组织模式受制于企业整体的
管理技能(
管理技能比
管理水平更能说明问题,一种模式下的
管理技能未必能够胜任另一种模式的需要),当企业不能削足适履地根据整体
管理技能去设计组织模式时,就必须根据企业
营销战略所需要的组织模式,来充实和建立新的
管理技能,这将是企业
管理人员面对的最大挑战。许多企业满足于组织模式的创新,而忽视
管理技能的创新,最终使创新努力功亏一篑。
5.薪资体系。在上述四个要素中,文化与技能是支持体系,战略与组织是核心问题。战略与组织仅靠文化与技能还不足以支撑起来,必须利用更加强势的薪资体系,才能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
营销组织体系。当组织模式发生质变后,就意味着责任体系也发生了质变,如果薪资体系不做相应改变,就无法体现责权利的统一,必然为组织创新的推进埋下隐患。(作者来自郑州轻工业学院经管学院)
在大企业是市场养企业,企业养业务员,业务员将市场做得更多、更大;在中小企业则是企业通过养市场养业务员,业务员与市场同时进步,直到业务员有能力推动市场进步,才能进入良性循环。
营销团队与
营销组织有什么区别呢?
第一,尽管
营销团队已经具备了某些组织特征,比如共同的目标、统一的行动等,但从个体到团队基本上是从“小单帮”到“大单帮”。
第二,
营销团队仍然是“人治”,仍然是建立在依赖个人能力的基础上。许多企业建立了很好的
营销团队,但仍然缺乏效率,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没有建立超越团队的组织。企业必须从
营销组织建设入手,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。